这事儿说起来真让人心里堵得慌。原本只是个打球的年轻人,结果一进NBA,连带着身边的人全被架在火上烤。杨瀚森参加选秀,顺位是16,不算低也不算爆红,可偏偏有些人非要把他捧成下一个姚明。季前赛表现平平,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——新人适应期谁没经历过?可一批球迷立马翻脸,嘴比刀子还快。
更离谱的是,眼看杨瀚森状态没立刻起飞,他们不反思现实预期,反倒把火全撒在他女朋友头上。说是她去了美国拖后腿,影响体能、耽误英语、搞不好连更衣室关系都处不好。你听听这是人话吗?一个在异国打拼的球员,身边有个陪伴的人,本该是种安慰,结果被说得像原罪一样。

网上那些留言,截图一传出来我都看不下去。有人直接@她,让她“滚回中国”,别碍着杨瀚森“崛起”。还有人阴阳怪气,说什么“带家属打球,难怪打不好”。最恶心的是夹杂一堆开黄腔的评论,低俗到不堪入目。换谁谁能忍?她一直没吭声,可能是想低调处理,结果越沉默越被当软柿子捏。

终于,她忍不住了。一条社交平台动态甩出来,就一句话:“原来世界上还有这种生物,真是开了眼。”配上个翻白眼的表情包,没多解释,但意思明摆着——你们这群人,根本不在她的认知范畴里。

说实话,这种网络生态早就畸形了。键盘一敲,什么难听的都说得出口,好像真觉得自己能主宰别人的人生。杨瀚森还在努力适应NBA节奏,训练、减重、学英语、打比赛,哪项都不轻松。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空间,而不是全家被扒出来审判。

他女朋友在美国陪读也好,生活也罢,都是私人选择。只要没违反法律、没干扰球队,外人凭什么指手画脚?更别说用性别羞辱、人身攻击的方式来施压。真要是关心中国球员发展,不如去看看训练视频,了解下国际赛场的强度,而不是躲在账号后面逞口舌之快。

现在最紧要的,是怎么让这对年轻人屏蔽掉这些噪音。手机一关,社交媒体少刷,专注当下。球场上的事,终究得靠球说话。今天你说他不行,行啊,我练就是了;你说他靠女友拖累,也行,等我打出来你看不看?

毕竟,NBA不是靠嘴立住的。去年季前赛场均上场18分钟,得分个位数,很多人就喊着“回国吧”。可哪个新秀不是这么过来的?看看当年的易建联,头几个月也是坐冷板凳,被质疑“水货”。可后来呢?

有些话,现在不必回击。时间会慢慢给出答案。
 
      
